首页 > 互动 > 评论 > 舆情 > 正文

吴心远:考生谩骂作文原型背后是德育缺位
2015-06-15 10:01:13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点击:     【字体:

 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不少人发现今年考题都来源于现实案例。其中,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出乎意料的是,部分考生事后对这则新闻的疑似原型进行人肉搜索,在其个人微博下恶语相向,留下4万多条的评论讽刺。

  高考作文题材贴近现实,既表明了高考设计的与时俱进,也有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让考生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审视。但显然,部分考生误读了其中深意,将高考带来的升学压力,通过网络暴力转嫁给新闻当事人。这种情绪宣泄式的报复行为“损人不利己”,既暴露了部分考生个人私德的低下,更折射当下青少年公德教育的缺位。

  “孩子举报老爸”的真实新闻发生于今年5月,讲的是一位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女儿劝告无果后选择报警。根据作文要求,考生要以“明华”的名义给材料中的某一相关方写一份信,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则案例在当时就曾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热议。有人说,女儿举报父亲违背“亲亲相隐”的传统伦理,有人说此举是所谓的“大义灭亲”,更有人肯定这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无论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对于“久经考场”的考生而言,写下一篇800字的信件本不是一件难事。但有考生留言称,“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言下之意,自己备考期间大多在写议论文,甚至可能花大量时间练习套作,现在突然变成书信模式,一时不适应,于是上网撒泼,有的还脏话不休。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利用网络肆意谩骂的考生,恐怕绝不会在考场上任性妄为。对于他们而言,高考作文高达60的分值让人垂涎,必须谨慎对待,而网络吐槽乃至辱骂并不需要太多成本,为了图一时嘴快,就可以将“尊重”二字忘得一干二净。在某些考生眼中,网络似乎成了法外之地。

  当然,4万多条的留言中未必是全部恶意,不少人或许只是抱着围观的心态跟风起哄,不过,即便是这种自以为潮流的群氓心态,恰也反映了青少年网民参与公共生活时的教养不足。

  过去,公共生活是成年人的事,“学生党”需要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才能与之同步。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人都可以轻易获得拇指话语权,这样的技术便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生活的边界,虚拟空间也逐步成为了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青少年群体占比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互联网还有着“青春期的躁动”。特别是网络广泛存在的匿名性,很大程度削弱了发言者的社会责任,使得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随意性因此增大。而一旦权利和义务不成对等,公德意识树立不牢,青少年网民对个人言论缺乏自制和把控,对网络暴力缺乏认知和警惕,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便随即显现。

  一方面,尚缺生活阅历的高考生,每天和课本习题朝夕相处,“一心只读圣贤书”,整体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少之又少,公共意识的自我学习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应试教育仍然是大部分学校教学行为的主旋律。校园教育的着力点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多是为了迎接一场又一场考试的检测,从而忽视了对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网络公德意识的培养。

  人肉搜索加上网络暴力,种种行为缺乏个人担当和自我反省,很难说不是应试教育下扭曲的产物。在大批考生的狂轰滥炸下,“女儿举报老爸”的疑似当事人不堪其扰,频频讨饶,最后还无奈地关闭了微博评论。

  让人忧虑的是,如果青少年群体的公德教育迟迟得不到足够重视并及时跟进,类似的网络暴力恐难断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州专车司机疑遭“钓鱼执法”引发抗议
下一篇:端午节小长假高速不免费 预计周五多路段开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