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轩安溪行:千年文庙不寂寞(上)
首页 > 互动 > 专题 > 宇轩两岸之安溪行 > 正文

宇轩安溪行:千年文庙不寂寞(上)
2014-12-24 13:16:20   来源: 中华时报     点击:     【字体: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门


文庙大门精美工艺


文庙环境


文庙戟门


文庙灵枢门


文庙门前广场


文庙石门


文庙文保牌


文庙庑廊


文庙重修石碑


宇轩安溪行:千年文庙不寂寞(上)
(特邀记者  海峡之声尚宇轩)
 
       如果让你选择什么文化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我想绝大部分人会说“儒家文化”;如果我再问你,最能代表一座城市历史灵魂的地方是哪里,你会认为是何处呢?请你跟随我,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安溪文庙。
 
       安溪文庙坐落在安溪县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这里的不远处是内安溪河畔的一片芦苇荡,古早的街市酒肆行人如织、熙熙攘攘,和千年后的今天别无二致。安溪城南隅,一座崭新的文庙被县令杨干从城东迁到这里。自此后的900多年,历经重建、重修、增建30多次,文庙的地址再没有变过。这里的负责人、安溪博物馆副馆长林美莲介绍,安溪文庙是宫殿式建筑,立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它工程宏大,艺术精湛,雄伟壮观,被称为“秀甲江南”、“名冠八闽”。林美莲说:“文庙建筑规模宏伟,有一万多平米,原来朱熹也到过安溪,所以这里还有朱子祠;并且建筑年代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1001年,而且文庙保存的很完整,大成殿的主体建筑,从屋顶的瓦到脚底的砖,都没有动过,地震过好几次、洪水淹没过好几次,它都安然无恙。”
 
       从北宋至今,将近一千年,文庙历经朝代更迭、自然灾害,却始终完整保存,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幂幂之中自有天佑,大成殿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说着关于文庙的传奇。林美莲和我们说了文庙的几个“奇事”:“很多东南亚的、美国的和台湾的专家都过来研究,为什么地震了也没事、洪水淹了也没事。他们很好奇,为什么仅仅靠着木质结构,它的建筑就不会坍塌。并且,这里一点蜘蛛网都没有,一千年历史的建筑,重建至今也有三百多年,却完全看不到蜘蛛网。”
 
       说起文庙在三百多年前的重修,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林美莲告诉我们,相传当年李光地奏请康熙皇帝重修安溪文庙之后,当地县令便挑了一个吉日,带领县衙的官员来重建现场巡视,并且发布了公告,向乡绅及百姓募捐。此时,来了一位老农。他听说文庙要重修,便从桃舟乡来县城看看。一开始谁都没有在意这位裤卷一高一低的老汉,可是这位老农却找到负责募捐的官员说:“听说文庙重修在募捐,不知道我可不可以也捐点木材,来修大成殿?”官员听了之后看了看这位穷老汉,并不相信,随口说了句“好啊”。结果没想到没过几天,成批成批的木材便从桃舟一路乘着竹筏来到了安溪县城。原来老农砍掉了自家山头的林木,捐出了大成殿重修的木料。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木料上,爬满了螃蟹。没过几年,老汉的孙子就金榜题名,考上了“解元”。“解”与“蟹”同音,于是,这段典故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这段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大可不必较真,可是文庙的建筑成就却的确令来到这里的人拍手叫绝。台湾的专家学者来这里参访考察之后,对文庙寄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既有着北京故宫的大气,又有着闽南建筑的精致。” 而文庙的镇庙之宝,就是八根龙柱。戟门外和大成殿前的中对辉绿岩龙柱,外盘翔龙,龙的造型灵活生动,似腾欲飞,栩栩如生,线条古朴流畅;戟门内及大成殿前外对白色花岗岩龙柱,雕工粗犷,龙的造型笨拙而不失风度,张牙舞爪,形神兼备。陛石的辉绿岩云龙戏珠石雕,龙首在上,龙边伴有浮云,下有海水波涛,姿态生动,构图得体。说起这八根龙柱,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抗战时期,厦门集美中学迁至安溪县城,当时的文庙也是安溪一中的教学地。县长将安溪一中挪到了郊区,腾出了文庙给集美中学。抗战胜利后,集美返回厦门重建,陈嘉庚非常不舍在文庙的这段时间,便提出愿意花重金将文庙里的八根龙柱买走,立于集美重修的校园之内。并且许诺,只要县长答应,他将无条件出全资帮助安溪一中修建新校舍。可是当时的县长并没有答应陈嘉庚的请求,因为他知道,这八根龙柱是安溪县的宝贝,是文庙的灵魂。”
 
       安溪人就是这样宝爱着文庙,一千年来,朗朗读书声从古至今,从未停歇,而关于文庙的故事,还在继续。(未完)




相关热词搜索:安溪 文庙 千年

上一篇:宇轩安溪行:两样传说一样茶,两岸茶人一样心
下一篇:宇轩安溪行:千年文庙不寂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