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是一门静心养身的学问---傅永明
首页 > 文化 > 人物 > 人物 > 正文

画竹是一门静心养身的学问---傅永明
2016-01-04 15:43:51   来源: 中华时报     点击:     【字体:

   【记者吴岗智 厦门报道】傅永明,1970年12月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居厦门,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花鸟专业,受教于吴静初,杜曼华,马其宽,张伟平等名家教授,并对传统名作系统究,为当代知名青年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竹林会馆副秘书长,中国民盟厦门市委员会文化委员,菲律宾中国画教学基地主任等。其艺术成就分别在福建电视台,厦门卫视,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导报,美术报等各大媒体作了专题介绍和报道。作品远流东南亚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
傅永明说自己是最不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常年与梅兰竹菊为伍。挚爱画竹的他,还摸索出了一套画竹养身的理论。




“小时候在家练画,不知道身边站的就是艾青”

出生文艺世家的傅永明,自小开始学画,他对国画的热爱完全出自家庭氛围的熏陶,老家浙江金华是一个出产文人墨客的地方,他的爷爷和现代诗人艾青就是一个私塾的同窗,傅永明回忆说:“小时候在家画画,艾青和爷爷就在身边聊天,可是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艾青是谁。”


可就是这样的文艺氛围,培养了傅永明对书法国画的爱好,从小学画、到中央美院深造、成为专业画家,一路走来傅永明始终保持着对国画的热爱,尤其对画竹情有独衷。在他的工作室里,除去一张宽大的画桌,剩下的就全是他的作品,而竹子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他戏称:“我不留长头发,不留长胡子,是最不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但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不少圈中的好友都会到他的画室来聚会交流,搞搞笔会,现在他位于湖里的工作室已经成为厦门书画文人的聚集地之一。

“小时候院前有一片竹林,对竹子的热爱大概就从那时侯开始”

在傅永明的画室里,随处可见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身影,尤其是竹子。在画友眼里,傅永明笔下的竹子有着独特的神韵,他的竹画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他画室的正中挂着一副水墨竹画,他很骄傲地说:“这幅画是得到中央美院教授认可的,细细看可以感觉到竹叶被风吹动的感觉,好画就是一种灵感,过了就再画不出来了。”
去年11月底,39岁的傅永明受邀前往马尼拉。当地华侨联合会请他“出洋”,办个中国画的展览。抱着“让老外近距离了解一下中国画的魅力”,老傅带了几幅得意作品,就过去了。

问及与竹子的结缘,傅永明回忆说:“小时候在老家,院前院后都是竹林,没事的时候喜欢趴在院里看风吹过竹林,可能因此对竹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竹叶飘动的神态格外可爱。其实梅兰竹菊是最雅的物,他们经过前人几千年的雕琢,专门从画派里提炼出来自成一体,自有其中的道理。画竹是一件让人静心的事,似与不似之间提炼出来的是自然界的美,只有安静地参透竹子的韵味,才有可能画出其中神色;而赏竹本身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不静心细查,很难参透其中的韵味。”


“爱的是竹子的品质,而非商业价值”


竹子在国画中是属于雅俗共赏的作品,节节高升的寓意备受买家喜爱,傅永明的画竹在业内颇有名气,有趣的是,他的作用尤其受到台湾老板的赏识,现在他的作品几乎都飘洋过海去了台湾,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求画者,可傅永明却说,他爱的是竹子的品质而非商业价值:“之前有一位台湾老板向我买了一副画送给朋友,指明一定要画竹,说是看见我画的竹子就能感觉到‘高风亮节’,清雅许多,遇到识画之人,也会有更多共鸣,这就是国画的魅力所在。
 


画了二十几年的竹子,傅永明笔下的“竹”形态各异、不计其数,他将最满意的一副裱起来,挂在画室,时刻提醒自己以竹为鉴。
“画竹是一门静心养身的学问”

傅永明画竹还画出了一套养身的理论,他说静心是修身养性的关键,而画竹最能让人静心。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培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练习画画的过程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在观察事物的同时让孩子学会静心,这一点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戒除急躁才能成事;而对于老人,则可以培养一种生活的乐趣,和对事物的雅致情操。他打趣地说:“不久前,看到央视的一档节目,认为画画可以防止老人痴呆,看来和我的理论不谋而合啊!”

“除了画,赏竹也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很多绘画大家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这和长期培养出的耐心有关,一个合格的画家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这就是说要磨练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心境。现在的都市节奏很快,很多年轻人都感觉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可以将书画发展为一种休闲模式,在写字赏画的时候,沉醉其中,放松心情,只有心静才能修身。”

“观赏竹画绝对有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是比较繁忙浮躁的人,可以在家里挂一些竹子的字画,有助于平稳情绪,近朱者赤,与这样的高雅之士朝夕相对,心志也会得到熏陶。”

 

“希望建一个书画俱乐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现在傅永明并没有公开授课,但很多学生会慕名而来向他求学,他的工作室里每天都有三五画友品茗作画。对此他并不满足:“厦门的文化环境还有待提高,相比江浙地区还相差甚远,这需要画家和文艺界共同来培养。接下来,我准备成立一个书画俱乐部,除了可以和文艺界的朋友举办笔会、谈论书画鉴赏,还可以让更多爱好书画的朋友也参与进来,为大家提高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也会多多和大家交流画竹的技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坤厚载物 筑锦为城 ——记厦门坤城集团董事长袁玉奎
下一篇:​《淡妆浓抹总相宜》---记画家傅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