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舆情解读:政府舆情应对从关注民生做起
首页 > 互动 > 评论 > 舆情 > 正文

今日舆情解读:政府舆情应对从关注民生做起
2014-12-01 12:54:51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点击:     【字体:

一、热点事件概述

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唐山‘最牛婚礼’新郎父亲涉博彩业”,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腾讯新闻:“重庆现巨型火锅 民众一同开涮”。截至今日13时,“北京地铁公交调价方案出台”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四位,已有累计超过3000万网民参与讨论和超过200万条网民评论。一天以来相关微信文章超过6600篇。

今日舆情热点:北京地铁公交调价方案出台

11月27日上午,北京市发改委正式发布北京公共交通价格调整最终方案。新方案最终选取了听证方案中轨道交通方案二和地面公交方案二,即地铁起步3元坐6公里,不含机场线;公交起步2元坐10公里。新方案将于12月28日起与新开通的4条轨道交通线同步实施,车票使用管理办法、票务规则修改等也同时发布。

 

二、相关舆情走势分析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北京公交地铁调价”话题由来已久。今年10月份中旬以来此话题再次升温。10月13日,北京发改委发布公交票制票价调整听证方案。其中,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均实行计程值并按递远递减原则加价。随后引发舆论强烈关注。10月28日,北京市就公交调价问题举办的价格听证会也引来众多媒体和网络的强烈关注。

11月27日,北京公交调价方案的正式公布再次引发相关舆情热度大幅升温,仅当天10时的相关微博就超过了两万条,当天的相关网络新闻超过1900篇,相关微博超过了4.6万条。

截止到今日(11月28日)15时,网上相关报道已超过600篇,相关微博超过5600条。数据显示,此话题相关舆情热度已有所回落。

 

三、网民热议北京地铁告别2元时代

1. 调价方案长期利好本地居民

多数网友对于此次调价方案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北京的公共交通成本的确太便宜了,此次调价方案以及随后的打折优惠等配套方案总体上对多数本地居民是有利的。许多网友发出“这一天终于来了”的感叹。同时对自己由此带来的变化进行重新规划,一些离主城区较远的网友已经开始打算搬到离上班地点较近的地方。

部分网友评论:

amyas-石头:一张卡累计超过150就五折了,要是在我原来住的地方,我上班每次2块三个站,按照新规则,连续上班一个半月以后,每次就一块五了,长久算来更便宜了。所以总体看来这次调价:1、利好住处离公司6公里以内的。2、利好长期居住的居民。3、希望地铁不再那么挤。

于小渔-Alisa:我每天要坐那么久的公交上班,看来不得不搬来公司这边了。。。。北京真是个人多的地方。

涨价很正常

手机用户738363:早该如此了。北京地铁每年都亏,所以国家每年给北京地铁补贴几十亿。北京人那么有钱,政府还花着纳税人的钱给北京人省钱。现在地铁哪有二元全程的,看看其他一线城市,广州,上海,深圳,重庆都很贵。涨价很正常,难道北京一直想二元全程?

朗顿摄影Eric(北京文图思瑞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报怨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要慢慢忍受下去最后成为习惯?

2. 网民吐槽生活成本上涨

一些在北京的网民对此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每月的津贴费用上涨了。网友就“奶豆”称“每个月20个工作日算,交通费多出200元。”网友“小懒虫”则认为,“对于一些每天来回花二十块钱车费转N趟车的普通人来说确实不合理”。呼吁“逃离北京,逃离雾霾”的声音也再次响起。

部分网友评论:

霍佳琪(舞魅mm网络俱乐部认证会员):这一天终于来了,地铁还是涨价了,连4毛的公交也涨了,累觉不爱啊。

这边的冬天不太冷:女朋友每天去学校原来一天要4.8块,现在要16块啊!这谁坐的起啊!

DLC小尧:轿车限行了,公交也涨价了,意思就是不让你出门,北京是富人的世界,穷人就不要添堵了。

芝士松子儿:上班坐不到公交,坐不到班车的伤不起!

3.各地网友对比本地公交价格

对于不在北京的网友而言,北京公交地铁调价则成为他们调侃北京的一个话头。青岛网友“玉蝉公主”就对此消息发出感叹:首都人民不容易啊,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吃着三流的早餐,承受着一流的压力!还是我们大青岛好啊!

一些在身其他城市的网友对比了本地的公共交通成本。在上海的网友“誠為本信而富”认为,调价后的北京公交价格“跟上海差不多了”;而深圳网友“不要爱情只爱体积”满怀欣喜地称:“深圳地铁终于比你便宜啦,超码我这3个站还是2元,刷一卡通还98折。”网友“齐个隆东锵”则在对比各地的公交价格后承认“虽然很不喜欢涨价,不过确实比上海广州等地的票价便宜点。”而成都网友“lea_利亚小草地”则在对比后不无担心地称:成都还是两元,公交卡坐地铁到公司一块八毛 希望不要涨。

4.部分网友质疑调价方案实施效果

对于调价后的后果许多网友开始进行了各种推测,而对于调价后交通压力是否真的能有改善一事许多网友表示质疑,认为此次调价方案的力度还不够大,难以解决北京公共交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认证网友“诗人龙飞凤”就认为,“这次调价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很多人会重新换工作,重新寻找租住的房子,会打乱很多人正常的生活秩序,.....但唯一不能改变的还是交通的拥挤和堵塞。”

网友“晶宝的”则就此发出警示指出:“有些试验搞的不好可是真摔跟头的。昨天说调研单双号,今天公共交通就确定涨价了。不是说不能涨,可为了什么涨可得弄清楚。别搞得跟这些年中心区降低入口密度似的。老北京人是赶出去了,群租搞得人口密度更大了。”

部分网友评论:

@铁肩侠:北京地铁告别2元时代,涨价真能调控客流么?从地下分流到地上,地面交通压力不是更大了么?

张彦斌(媒体人): 接下来实施单双号、城区人口外迁就顺理成章了。

调价方案或导致自驾车增多

而认为本次调价方案或导致自驾车增多的观点有很多。网友们认为,随着公共出行成本的增长,各类自驾车辆的增长是一种趋势。网友“锦彤”举例称“以前去香山选择地铁加公交换乘来回是4.8元,现在20元还不一定够,那都不如开车了。”

部分网友评论:

如果没有如果0913:告别公交优惠,自驾车首选吧。

萌囧小熊:大家都去买车吧,不管自行车电动车汽车什么车都好,到时候北京的马路上就热闹了!一个月的交通费就够买辆自行车了。

粑粑小猴子:公交地铁终于涨价了!相比别的城市还是涨得少啊!力度这么小依旧不能解决什么。快让我摇上号吧!快让我有银子吧!

质疑听证机制

这边的冬天不太冷:那些听证的有坐公交地铁的吗?强烈怀疑公交地铁涨价跟他们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5.其他意见建议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据媒体报道,12月28日北京公交地铁按新资费执行,均按原方案二。但有关媒体报道“使用公交一卡通乘坐出租车成人卡五折,学生卡2.5折”,个人认为明显不合理,差价由谁补贴,希望是个假消息。地铁公交涨价后,出租车不应降价(哪怕是局部的),而是需求增加应增加数量(供给)。

小贾Dick(南方出版社编辑):能不能让那些拿着大行李箱,还有提着大件行李的人让他们买双份票啊。从来就没见售票和安检人员强制他们买票过,早晚高峰那大东西至少占一到两个人的位置。

大忽悠2654487142:价格可以接受,可是你能不能把电梯规范下,广州地铁贵,但是人家走哪都有电梯,你看你北京,电梯少的可怜,每次都要提着行李扛上扛下。

松鼠啊松鼠:老年人免票这个政策很不同意。或者“限时段免票” 或者“和学生一样执行一个相对很低的票价”。如果免票,结果就是打着所谓的“疏散高峰时段乘客流量”口号进行调价。

 

四、媒体关注度分析

1.主流媒体微博大力推介解读

据观察,今日(11月27日)10时许,“央视新闻”在微博上发出了“北京公交地铁新价格”话题的微博,随后引来众多网友强烈关注和热议,截至今日16时该微博已获得网友们的超过2.2万次转发和超过4300条网友跟帖评论。

@人民日报:#北京地铁2元时代终结#【快办交通一卡通,乘车有优惠!】①地面公交:普通卡5折,学生卡2.5折;②轨道交通:每自然月内一卡支出满100元后的乘次打8折;满150元后乘次打5折;累计满400元后的乘次不再打折。公交地铁可使用同一张卡,优惠方式计价系统将自动分开计算。

@人民日报:【快办交通一卡通,乘车有优惠!】①地面公交:普通卡5折,学生卡2.5折;②轨道交通:每自然月内一卡支出满100元后的乘次打8折;满150元后乘次打5折;累计满400元后的乘次不再打折。公交地铁可使用同一张卡,优惠方式计价系统将自动分开计算。

2.媒体盘点北京地铁票价变迁历史

法制晚报: #北京地铁公交调价#【43年来 细数北京地铁票价六“变脸”】从1971年的1月15日开始,北京地铁正式通车试运行。43年来,“地下跑火车”已不再是新鲜事,地铁成为人们每日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您知道从第一条地铁通车到今天,地铁票价经历过几次调整吗?

 

3.媒体评论:读懂地铁调价背后的价改逻辑

《环球时报》评论《地铁涨价,北上广还剩下什么便宜》认为,超大城市最核心的精神是竞争,人口太多会极大增加超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这种成本蹿升从本质上说,是超大城市人口负荷接近极限的反映,是市场环境下一种残酷的调节力量。凤凰网专题《地铁涨价:是在驱赶外地穷人吗?》就此问题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一般收入并不高,而且多居住于城市的边缘,几乎每天都要面对长距离的通勤。地铁涨价,对他们的冲击无疑最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之前管用的行政管理手段已经行不通了。而提高生活成本或许成为大城市人口调控的重要手段。生活成本的提高未必会压垮底层,但城市里的“二等公民”会一直存在。

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定涨价。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变动就是明证。作为公共产品,城市公交的定价要考虑公益性问题。在价格调整的过程中,北京这次调价并非一刀切,照顾到了特殊群体权益。无论价格是涨是落,该有的监管,该公开的信息,该跟进的制度规范,哪一条都不能少。相关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经营情况、财政状况,完整及时地公开。还得增强公众的知情权,扩大舆论监督范围,充分发挥行业监管和政府规范的作用。

地铁公交涨价应成改善交通触发点

11月28日的《京华时报》评论认为,公共服务既应体现出惠民性,也需要有持续性。调价后北京市公共交通政府负担过重,企业严重亏损的状况有望改善。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改善公共交通,不仅仅是增加公交供应能力或凭价格杠杆就可实现。公共交通供应能力还需要长期建设才能增强。从现实情况看,增加乘客出行成本和鼓励错峰出行,短时间内仍难减少交通拥堵、高峰期人满为患的现象,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即使公共交通供应增强,由于区域板块功能划分不够合理、城市发展空间逼仄等因素制约,公共交通仍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与国际大城市比较来看,北京的公共交通供应能力并不算低,私家车保有量也远谈不上最多,交通问题相对突出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尚未建立精细高效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通过涨价改善公交企业的盈亏,只是作了资金面的优化,其它亟待优化之处也应同时推进。

 

五、专家解读:通过价格杠杆调控客流很正常

在轨道交通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顺平看来,公共交通涨价早有端倪。2013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曾出台名为《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的文件,贾顺平认为该文件较早提到从安全角度对票价作出调整。文件中提出:“加快票制研究和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立法。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通过价格杠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降低大客流风险。”

目前北京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已突破1000万人次,“这意味着相当于北京市每天有近一半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约2000多万)要坐一趟地铁。”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兴坤认为,这表明客流量极大,必然增加安全隐患。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则表示,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是票价过低,政府的补贴过高,给财政带来压力。有限的财政资金,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票价太低,有必要稍微提高。

 

六、舆情点评:舆情应对从关注民生做起

11月27日,北京地铁公交调价方案正式出台。被各方舆论持续关注将近一年的北京公交调价话题终于尘埃落定。

而对于在北京长期居住的大多数网友而言,此次公交调价并不是新闻了。据媒体报道,2007年以来,北京“廉价交通”的福利开始享誉全国,地面公交刷卡4角起步、地铁2元通票的公共交通价格不仅令北京市民拍手称赞,也让国内外的游客普遍叫好。然而,长期的低票价运营让北京公共交通运营以及财政补贴不堪重负。

2013年12月13日,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首都之窗”就发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本市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而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立即成为引爆舆论的热点话题,备受到社会和网络的强烈关注。在随后的将近一年的日子里,媒体和网络上对此话题的追踪报道一直在持续。

而在27日此次调价方案公布之后,再次迎来各方舆论的强烈关注。仅27日消息公布后的一个小时内(10时),相关话题的微博就超过了2万头条。随后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回落。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多数网友对于此次调价方案表示理解和支持。虽然网民们仍然在吐槽生活成本的上升,但就事论事的理性探讨大幅增多了,全国各地网友公布的本地公共交通价格与北京市的对比更让人们更多考虑方案公布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发泄情绪,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而北京市政府从去年底开始就此问题展开的征询民意的大量工作,多数网友也是看在眼里。而在媒体的评论中,也是更多从全面盘点此次调价方案出台的过程角度解读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如何更多地听取民意诉求。

《京华时报》评论指出,此次地铁公交涨价应成改善交通的触发点。而建立一个系统、协调的改善公共交通的推进系统,不仅是北京市政府部门的事,身在北京的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公众都需共同参与,并在这一推进过程中享有适当的话语权,能够平衡各自利益,改善公共交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地铁涨价后能否缓解拥挤,舆论普遍不看好。调价对客流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会特别显著,一是因为出行的刚需,二是地上地下价格差异较小,不足以影响出行方式的根本改变,公众还是会根据便利性决定出行方式。有网民担忧调价会刺激更多人开车出行,加剧地面拥堵。专家认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政府有义务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上去,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引导人们合理出行。

2013年12月20日,人民网舆情频道文章《今日舆情解读:北京地铁调价须过民意这一关》就此事指出,公交地铁与百姓出行息息相关,各方舆论在此问题上的关注和讨论很正常。而要让北京的公共交通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百姓的接受力和政府的合理承受力。这样的价格体系才会走得长远,并将双方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一项涉及到全市居民的的出行问题的重要决策,征询民意也应当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决策程序的一环。

而沸沸扬扬的相关舆情从发酵到爆发,从进入高潮到逐步回落也表明,北京市在应对相关舆情上的卓有成效。舆情背后是民生,从与本地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话题入手,把握相关舆情的主流民意诉求,并把回应这些诉求融入到政府的行政过程之中,这样的决策产生出来的政策也就拥有了强大的民意地盘,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舆情应对从关注民生入手,这应该是相关舆情最大的启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一村支书打民警事件舆情分析
下一篇:观察:网上版权侵权十大舆情热点 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