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衡阳女童投毒杀人拷问学校心理引导缺失
首页 > 互动 > 评论 > 舆情 > 正文

教育舆情一周综述:衡阳女童投毒杀人拷问学校心理引导缺失
2015-06-22 20:58:41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点击:     【字体:

  87.05万条,微信文章微信文章1.5万篇,信息总量下降23.6%。教育议题中,非正常伤亡最受关注。此外,校园安全、学生表现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湖南衡阳12岁女童毒死2名同学、贵州毕节一家4名留守儿童喝药自杀、大连海洋大学毕业生拍女鬼毕业照、辽宁男大学生峨眉山跳崖 因毕业找工作不顺、杭州一周4位学生上当被“绑架” 家长遭骗财、云南致2死幼儿园投毒案一审宣判:主犯获死刑、安徽凤阳一接送中考师生客车翻车 致1死5人伤、甘肃8岁男童用剪刀残忍刺杀4岁同学 曾被学校开除、广西一毕业生家中坠亡 家属偷运尸体入校、湖南邵阳一大学男生屡次求爱未果 13刀捅死学妹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舆情关注度走势

  6月12日凌晨,华声在线和潇湘晨报网先后刊发了题为“湖南小姐妹放学路上吃垃圾堆食物后中毒身亡”的新闻,率先报道了湖南衡阳一案,引发红网、凤凰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及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介入转发,并获得网民高度关注,仅凤凰网单条报道即吸引三万六千余人参与讨论,跟帖近两千五百条。

  6月12日晚22时左右,新华社对外部官方微博@中国独家报道 微博消息称,网传湖南“吃垃圾堆食物中毒”死亡小学生系遭人为投毒,澄清了此前媒体报道失误。新华社同步以“警方回应小学生吃垃圾堆食物中毒死亡:系人为投毒”为题发表报道并迅速引发转载热潮。

  6月13日上午,《京华时报》、《南方日报》等传统媒体介入报道,事件热度迅速飙升。同日,新华社再发消息称,犯罪嫌疑人系未成年人,与死者相熟,年仅12岁,已对投毒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从媒体报道量来看,事件舆情在当日形成舆论高峰。

  6月14日-16日,舆情热度较之前下降。媒体报道紧扣案件信息公开,具有代表性的报道为新华网发布的“这是谁的悲剧?--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还原”,此报道梳理了案件的前因后果,并对此前媒体报道出现失实作出解释。

  6月17日,媒体开始反思事件背后的社会因素,舆情热度有所回升。《新京报》分别以“12岁女童投毒案,掀开多少社会溃疡?”和“小学生中毒死:”毒鼠强“的监管到底有着多大的漏洞”为、题发表评论,将矛头指向当前社会农村治理的失败和监管部门的疏漏,新华网、搜狐新浪评论则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进行了重点关注。

  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从心理学角度,一名儿童在成长和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人格和品行的影响都同等重要。当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户籍限制使留守的孩子无法随着父母流动,家庭迫于生计已经无力承担对孩子的社会化引导的职责。那么,学校和社会是否能够或者担当了对那些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和发展的引导作用呢?--《新京报》

  在此事件中,未成年人投毒者的监护人当然难辞其咎。而监管部门的责任,也不能被轻易放过。按照两高的司法解释:对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行为负有查处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刑法》第397条的规定,以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新京报》

  悲剧敲响警钟。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全社会共同编织一个巨大的安全网,有能力且合格履行义务的监护人、拥有健全心理干预机制的学校、提供切实帮扶与救助的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是网中的经纬线。--新华网   

  最近发生的多起涉及留守儿童的社会热点事件,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共同点:那些儿童的父亲根本就挽留不住他们的母亲。12岁女孩投毒事件,掀开的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感情上呵护、充满苦难的生存状态,更掀开了这么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之痛。悲剧敲响警钟,请关注农村治理,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已刻不容缓。--新浪

  必须尽快建立起全面的留守儿童心灵关爱帮扶体系,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如果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那么留守儿童群体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源头,为官当政者也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搜狐

  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网友评论摘要

  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网友观点分布(抽样条数:800条)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36%)

  网民“八两是条疯狗”:很多人都在说孩子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一是当下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忽视了根本的道德和素质教育,二是校园教育中不能注重学生的德体教育,只注重智的攀比,并且也忽视了性格差异只是一概而论的填鸭式教育。

  网民“丹荀”: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每个父母,为人师表,都该从我做起!不要为了工作,而忽略了教育!别让如此悲剧重燃!

  网民“Jelitto”: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没尽到教育的责任,家庭中父母忙着外出挣钱,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教育,学校只抓学习,忽略了孩子的品格教育,社会充斥着腐败和谎言,影视充斥着打着正义的幌子的屠杀,让如今的孩子何去何从?

  网民“屋顶上的Knight”:应试教育的存在和家庭教育缺失的恶果。

  法律不该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保护伞(33%)

  网民“迦蓝媜月”:还要放任多久,还要忍耐多久!任何人故意杀人都必须死刑,此无需议!尤其是未成年人!这和伦理道德有关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么伟大,能凌驾于人的生死之上吗?太多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事件,事后处置又是如何呢?必须死,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网民“南京旷瑞商贸”:小孩被虐待这个法律用不上,小孩犯罪倒是用这个法律保护上了。

  网民“80后单车上成长”:未成年也是人,为什么可以无罪,以后有人效仿怎么办。

  社会风气影响(13%)

  网民“劍池之水”:犯罪年轻化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开化。老师吊打学生,学生吊打学生,老师殴打老师,这个社会的生态恶化了,原因起码有三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您的孩子或许就是下一个新闻里的故事主人。您怎样避免?

  网民“黎婷T_T”: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整体风气如此。又怎么可以只怪孩子。难道刚出生的孩子会给人下毒么?

  孩子是最大受害者(7%)

  网民“女儿情”: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孩子从来没有拥有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拥有的一切,大家也想想自己孩子的童年吧。

  网民“你的世界”:一声叹息,那些狠心的父母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要遗弃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你。

  其他(11%)

  网民“医法凤儿”:我们有很多钱去搞外援,却让教育依赖上慈善,教育乃兴国之本,政府真的反思过吗?贫困地区因为没有教师,孩子没处上学,教师的工资却是工薪阶层最低的,国家真的在大力发展教育吗,国家真的重视幼儿教育吗,表示怀疑!

  网民“袁乐平808”:校园的毒化,治理起来更难,危害更大、更久。

  网民“亮中华之剑”:以前的几个校园投毒案都是发生在大学,没想到现在的小学生都变得如此残忍毒辣!

  舆情点评:短短一周内,先是贵州毕节一家4名留守儿童喝药自杀,又有湖南留守女童毒杀同学,两起悲剧牵动了社会神经,媒体的大量报道将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以惨烈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引发舆论急迫关切。从问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到问责应试教育文化传统,到问责父母,再到问责日趋恶化的社会生态。不少网民更是严辞要求严惩投毒女童,认为法律不能包庇罪犯,即使这个罪犯还未成年。这些声音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舆论面对毒杀案发生,悲观激愤的社会心态。

  诚然,这些反思不仅很有道理,也十分必要。但只专注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的重大缺陷,就容易陷入悲剧无解的怪圈。其实,透过湖南衡阳一案,我们可以看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方面,学校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首先,如果涉事学校设有健全的心理引导机制,那么投毒女童的班主任可以在尝试沟通无果后,求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打开其过分沉默自闭的状态,而不是以“非常艰难”草草带过。其次,媒体报道中指出,投毒女童成绩为班级倒数,身上贴着“贫困、差生、家庭缺陷”的标签,在父母远离、监护人粗暴、朋友稀缺的情况下 ,可以想见,她的负面情绪走向极端是迟早的事。如果涉事学校设有健全的心理引导机制,就不会放任投毒女童陷入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极度匮乏的状态,可以通过鼓励教育、与监护人沟通、增强集体融合等方式使其感受到正常关爱,避免悲剧生发。

  不可否认,目前我们无法快速构建起万无一失的制度体系,来破除留守儿童的各种困境。但我们应当在每一次危机中迈出一小步,在每一小步中继续反思,健全学校心理引导机制该是我们可以在女童杀人事件发生后,应该做出的改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贩子一律死刑"刷爆朋友圈 曝新媒体平台自律紧迫性
下一篇:公安部:各地开始清理“奇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