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 “乙肝女生”自杀 校方难辞其咎
首页 > 互动 > 评论 > 舆情 > 正文

教育舆情一周综述: “乙肝女生”自杀 校方难辞其咎
2015-05-04 20:21:46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字体:

人民网络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19.14万条,微博言论128.3万条,微信文章1.65万篇,信息总量较上周增长41.9%。教育议题中,

“师德师风”类话题热度最高,“非正常伤亡”、“教育管理”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图一: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重庆一中学老师与女生办公室发生不雅行为、90后女老师围殴男生、女大学生携乙肝遭受孤立自杀、初中男老师与女学生相约自杀、教育部: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学科和专业招生规模、安徽一小学生遭老师抓头发殴打、高中生因成绩差服毒自尽、人大一研究生坠楼身亡、湘潭大学学生推出蹭课地图、广西干旱 上百小学生用杯子山谷中舀水喝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图二: 本周“教育”话题新浪微博舆情走势

微博平台上,教育舆情起伏较大。走势图显示,4月27日-29日,教育舆情态势平稳中略有上升。4月30日,舆情热度飙升,形成舆情峰值,伴随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事件受到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微话题“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共产生阅读量1444.5万、讨论量1.9万。4月30日8时许,@新京报、@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官方微博发布的单条相关播报转评量分别达2.4万次、2.8万次和2.74万次。4月30日18时许,当事学校天津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做出回应,“4月30日网上出现的关于我校吴同学死亡的消息中存在大量不实内容。部分媒体不顾及家属及学院师生的沉痛心情,失实报道,造成恶劣影响。”5月1日,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事件舆情热度迅速回落。5月1日-2日,微博教育舆情总体热度走低,明显低于前半周。

“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1.这是一朵过早凋零的花朵,也是被人为揉碎的芳华。烧炭自杀,谁是元凶?与其说吴昕怡死于脆弱内心,不如说死于乙肝歧视。歧视比病毒更可恶,也更可怕!消除乙肝歧视,除了法治推动,还需常识普及。莫让悲剧重演,谁都有权活得有尊严。

——人民微评

2.对一个19岁的患乙肝女生,无论“依法”还是按人之常情,教育者都应尽力消弭人为阻隔、排斥,而不是以“公事公办”的冷面孔去对待。

——《新京报》

3.家长的说法不能随意听信,学校的辩称同样不能盲目相信。室友担心,情有可原,但学院有责任疏通障碍,阐述常识。但愿我们的学校有点人文精神,学会“尊重”二字。

——《京华时报》

4.可以预料,执行取消乙肝体检规定之后,学校及用人单位在乙肝歧视上会有所收敛,不像过去那样理直气壮,但隐性歧视更可怕。比如,天津的校方建议这名女大学生休学,遭到拒绝后,又安排其住单间宿舍,等于是将其“隔离”起来,这就是一种隐性歧视。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发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违规者,要及时予以制止和查处;同时,受到歧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正当平等的权益,而不是像这名女大学生一样,拿生命去抗争。

——《信息时报》

5.现在仅凭媒体的报道和学校的回应,还难以理清真相。学校的回应中,称“媒体不顾家属和学院师生的沉痛心情”,但这不见得是家属的意见。对于吴同学的烧炭自杀,司法机关应介入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校方确实存在对吴同学的歧视行为,要求她在休学和返校住单间中二选一,就应反思并追究学校的责任,而如果校方并没有歧视吴同学,而是根据家属和学生本人的意愿,给予充分的照顾,并创造条件返校学习,但这名同学却走不出自己的“心魔”,则是媒体报道不客观,想搅浑水,让学校和同学背上歧视的骂名,激化矛盾和不理性的情绪——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只会增加不信任。

——《北京青年报》

“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事件网友评论摘编

@桔子姐姐-倪:居然有这样的事?全国约7%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难道这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吗?学校必须被问责!

@刘微染:从遗书能看出这是个好有教养的姑娘。走好,这国度不配有你,这“大学”不配有你。

@富樫柯智:说实话我不相信评论里大义凛然的怒骂学校傻逼的人在现实中能完全接受乙肝携带者。

@耳临东窗:学校之前的处理方法季度有问题,存在重大过错。乙肝的事情低调处理,小范围调整即可。大张旗鼓的张扬直接导致了昕怡的心里产生的被遗弃鼓励的感觉。完全没有人文关怀的师范院校,又何以教师育师?

@做一个安静的美男纸都不行吗:我可以大胆公开的说,我也是携带者!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人歧视,唯独不歧视傻逼?天津师大是我的母校,对于这个母校管理者们的恶心程度我也是深有体会!这个学校多少管理者的三观崩坏!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都是不会相信的!真可惜这么一条年轻的生命!

@Kyrie_Elesion:大三阳啊,校方也挺为难的,你让她正常上课,万一被其他学生知道不闹翻了。只能说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了些。还有乙肝歧视根本不存在,只是乙肝恐惧。
   舆情点评: 2007年和2010年,卫生部都曾明文禁止不得拒绝乙肝病毒携带者入学、入职。但从多方报道来看,时至今日,乙肝歧视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此次发生的携乙肝女大学生自杀事件就可视为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事件中,媒体报道和学校回应出现较大分歧。媒体报道倾向认为,学校在事件中承担主要责任。相关报道显示,这名学生返校前,曾被强硬要求要么“休学”要么“单独居住”,遇到回归集体生活的第一重打击。在“单独居住”的影响下,这名学生在无形中被划为异类,其正常社交生活难以实现,也为其他学生排斥与孤立情绪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学校回应则表明,自杀学生单独居住纯属自愿,学校方面并未施加任何压力,而且其单独住宿的条件还是学校在住宿情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勉力安排的。学校还声称,照顾到自杀学生的特殊情况,辅导员和其他学生都有意识的对她关怀备至,根本没有媒体所谓的 “孤立”与“排斥”现象。

表面来看,学校的回应底气十足。但综合舆论反馈,该声明恰恰被解读为学校冷漠和推脱责任的明证。舆论认为,如果没有被周遭孤立,学校、同学、老师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关爱,这名学生何至于走上绝路?分析学校声明,舆论的诘问并不多余,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学校还存在疏漏:一是未保护好学生隐私,致使其在之后的生活中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二是学校对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无所知,以至于自杀前,她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这说明学校声明中提到的类似辅导员谈心的心理辅导工作,很难说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从自杀事实来看,甚至带有讽刺色彩;三是从学校回应来看,在预见到乙肝学生返校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并未开展类似普及乙肝病毒知识的讲座或者公益活动,而这些恰恰是避免歧视比较隐蔽和尊重的方式。于学校而言,是不该被轻易忽视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日,中山大学举办了一场“辟谣大会”。会上公布的数据
下一篇:环保舆情一周综述:理性看待“最贵环保罚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