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 > 评论 > 舆情 > 正文

郑端端:官员“正常死亡”缘何引来网民围观
2015-01-19 09:23:43   来源: 荆楚网      点击:     【字体:

记者刚刚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警方获悉,1月11日17时26分,平昌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群众报警称:其亲属在同学家中死亡。接警后,平昌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展开调查。

  一篇报道“统计局副局长死在民政局副局长家 官方:非刑事案”的文章因为出现了“官员”、“死在副局长家中”“官方称非刑事案”等等字眼,还有夹杂着零零星星的“现场群众了解,死者死亡现场曾经有过打架”,此消息一经爆料,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热议,一些“神回复”、“神猜测”接踵而来,纷纷质疑官员死因:“是不是狗咬狗,打架斗殴致死”“是不是因为贪污腐败而畏罪自杀”“高血压真的会导致吐血吗?”等等,诸如此类的留言迅速在舆论场引起集体的非理性“狂欢”。

  虽然,官方经过尸检和现场勘查,发布称“因自身疾病突发,导致消化道或肺部器官出血,血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在确凿的事实面前,网民们依然不依不饶,非要刨根问底。那么,问题来了,公众为何不认可官方公布的事实?官员的“正常死亡”缘何引来网民的“非正常”围观?这其中暗藏的问题耐人寻味。

  不禁想问,公众为何养成了这种“宁信谣言不信官方”的极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呢?究其原因:其一,官方公布的结论与公众的心理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其中一些一目了然的事实摆在那里,官方总在“研究研究”、“分析分析”之后“忘记”的一干二净。

  其二,官方发布中本该重点详述的“死亡”疑点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语焉不详,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网民的质疑,更是用一句“纯属造谣”来敷衍搪塞。

  其三,官方调查不够透明,不够公开,对尤其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突发事件,更是遮遮掩掩,企图“捂着”、“盖着”,远离公众的监督。一旦出事,公众就会半信半疑,加上调查结论的不严谨,最终导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笔者认为,这些原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导致以后不论是出现官员“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的案例,舆论场上都还会充斥着“不满”、“讨伐”、“质疑”等不信任的声音。

  其实,针对官员“正常死亡”缘何引来舆论和网民的“紧张”,官方调查和官方发布都是政府性质的最有权威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公正、公平、可靠的,应该得到公众的普遍信任,但为何事实屡屡适得其反?为何调查报告非但无法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遭来更多的诘问?官方要认真反思,追根溯源,纠偏改正。

  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公布“死亡”的调查原因和结果,公开透明调查过程,权威发声,答疑解惑,更不能用“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话语来糊弄老百姓。同时主动掌握舆论态势,澄清疑点,打击造谣者,对发布不及时、拖延推诿的相关人员要严肃问责。

  另一方面,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理性,公众也要自觉提升个人素质,保持清醒头脑,理性甄别,对官员“死亡”事件要多加判断,多做理性思考,三思而后“信”,相信真相的力量,不瞎起哄,不听风就是雨,更不能人云亦云,善恶不辨,要切记,不信谣、不传谣也是一种美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舆情热点:盘点各国居民如何储备养老金
下一篇:如何摆脱“从奶荒买牛到倒奶杀牛”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