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 > 公益 > 正文

索捐背后:慈善事业脱困需强化正面引导
2015-05-27 11:36:3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点击:     【字体:

文/冷万欣

  近日,有媒体报道英国92岁老人奥利芙·库克毕生行善,终被慈善机构无休止的索取“逼上”绝路跳桥自杀。

  此消息一出,引起英国国内一片哗然,英国首相卡梅伦称赞奥利芙为慈善事业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同时要求监管机构就她遭遇的索捐信件和电话困扰展开调查。

  无独有偶,国内同样出了一条有关索捐的新闻,三年前,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的许涛因父亲身患白血病在微博上发消息求助,热心人曾先生为他捐了款。三年后,许涛将当年曾先生捐赠的钱如数还给了他。感动之余,曾先生在网上写了一篇微博,没想到由此带来的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短短10天,他竟然收到了500多条索要捐款的私信,索要金额合计高达1000万元。

  曾先生认真阅读了私信后发现,在500多条索捐信中,很多是在校大学生所为,且理由都与平时习惯于过奢侈生活有关。这不由得让人心冷。

  曾先生甚至怀疑自己,这一切是否做得对,以后还该不该做这些事。

  两则新闻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但是,反映出同样的问题,当人们以慈善之名、道德之义绑架他人的爱心和善良时,即便有了不劳而获的财富,却也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慈善”,顾名思义,就是唤起人们的爱心和善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而如今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和“慈善悲剧”却在逐步的吞食着人们对于慈善的信任和信心。捐款,如此充满着正能量和温暖人心的举动,因为一条条索捐私信和扭曲的金钱观,而变得让人心寒。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曾先生遭遇的事情,也反映出我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体系以及慈善宣传的薄弱,大学教育中廉耻观的缺失。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今社会慈善活动需要宣传作为重要的推手。郭美美事件让慈善事业一度陷入困境就是例子。宣传不畅,解释不及时,让很多人被误导,对慈善机构失去信任和信心,其公信力更是跌到谷底,遭遇了重大危机,经过数年得以复苏。

  推而广之,现实生活中各类乞讨现象,层出不穷。鱼目混珠之外,可能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帮助。而这些乞讨的真伪,不应留给匆匆而过的路人辨别,只有慈善真正形成机制,才能转变这一现象。

  我认为,首先,慈善机构应该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有负面新闻时,有责及时改正、无责及时澄清,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获得社会信任。避免出现私人捐款而招致索捐的出现。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包含慈善事业的法制化。针对可以污蔑的事件,索捐骚扰他人的事件,违法乞讨的事件等等,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最后,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很多时候慈善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政府应当重视慈善的协调作用,树立起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同时做好监管和监督。

  最重要的是,社会风气的转变,只有当慈善和助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媒体也要参与其中,多宣传暖人肺腑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为教育机构则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书育人,二者不可或缺。

  曾先生的事件不是个例,更不是结束。但可以成为一次警钟,只有让慈善由心而发,才能让善良得以传递,生生不息。

实习编辑:朱光辉




相关热词搜索:正面 背后 事业

上一篇:72岁老人卧床靠低保生活 曾资助数百万拍红楼梦
下一篇:杭州630名僧人参加“托钵行脚”佛教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