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大陆 > 西南 > 西藏 > 正文

天上之路 壮丽人生——记青藏公路一线养护路工人
2014-12-19 09:19:40   来源: 西藏日报      点击:     【字体:

2014年8月初的一天。

  对于青藏公路109道班的工区长巴布来说,这是他从事公路养护工作29年中寻常的一天。喝过热腾腾的酥油茶,他带上棉帽和手套,发动车子,准备去巡路了。发动机喷出的热气在零下8℃的空气里一会儿就没了踪影。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安多公路段唐古拉山路段,这已经是最好的季节。

  同一天,首都北京。盛夏的中南海,绿荫如盖,松柏滴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北京,西藏,这样的一天并不寻常。

  在青藏公路这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长1138.57公里的高原天路上,先辈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创造锤炼了光辉的“两路”精神。也是在这条路上,许许多多普通一线养护工人正继承和弘扬着“两路”精神,与高寒缺氧作斗争,与风霜雨雪作斗争,与洪水泥石流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健康,奉献了子孙,甚至奉献了生命,书写着壮丽的人生。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光辉。

  60载,风雪依旧、严寒依旧、稀薄的空气依旧。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建成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心中装着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情怀。从这一天起,又一座精神的丰碑在我们心中岿然屹立。

  艰苦中书写无悔人生

  青藏公路养护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要在青藏线上站稳脚跟、长期坚持下来,就要吃“苦”,就要牺牲。

  牺牲,可能看到这个词,我们想到最多的是战争、是死亡,是黄继光、是邱少云。但在青藏公路上,我们应该对它有新的理解。

  嘴唇发乌干裂起皮,脸上黑里带红,这是雁石坪公路段工区长朋措的脸,稍有一点高原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高血脂、多血症的标志。看着在公路边干活的他,很难想象他只有45岁,艰苦的环境和长期的操劳,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在千里青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养护工人都与他有着极其相似的脸。

  作为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青藏线有的路段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50%。在这样的地方,即使躺着不动,对体力的消耗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带负重50斤跑步。胸闷、头晕、四肢无力、失眠,常年伴随着养护工人。青藏线的夏季极为短暂,冬季寒冷漫长,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多数路段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严寒时达到零下40℃度,棉手套、皮大衣也无法抵御穿心透骨的冷。而且,高海拔地区风云雨雪变幻莫测,天气变化引起感冒等疾病防不胜防。

    大白菜、土豆、辣椒,这是在工区食堂里的常规蔬菜,因为它们不仅存放得久,还能节省开支;养护工人生活的工区,都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很难有与外界交往交流的机会。从食物到精神文化生活,养护工人的生活只能用“单调枯燥”来形容。

    除此之外,要说养护工人吃的最大的苦,那就是疾病。

    长期工作在高海拔的恶劣条件下,是血肉之躯都会生病,就是无血无肉的机器,在高原上也有反应。心脏病、脑淤血、多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这都是养护工人身上最常见的疾病。

    对于一般的疾病,养护工人以忍耐为主,实在忍不住的,就一定是大病,健康被严重透支。大家戏谑地说,找一个完全健康的养护工人,其难度大过找一个世界冠军。

    雁石坪公路段有3位工区长,一心扑在路上,常年劳累,身体基本上已经垮了。

    拥军工区长,工区有他在,职工就有主心骨。44岁,正是精力充沛的年龄,心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却已经伴随他多年。

    那曲公路段小强巴,45岁,平时从不请假,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去年在公路上劳动时,感到身体严重不适,到那曲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住院,仅仅4天就去世了。公路段的达瓦段长最担心的,就是工人的健康问题。仅仅今年,段上就有5位职工突发脑淤血,住院治疗好了,上班又复发,不能再上工地了。2013年底体检时,全段只有2人无重大疾病。

    在去安多县城的公路旁,军花正在和工友们整理路肩。他的父亲也是养护工人,当过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十四大代表。一直以来,他都以父亲为荣。问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憨憨地笑着,想了想说,就是在工地上干活;问他有没有痛苦,他果断地说,没有任何痛苦。

    常年在高海拔地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受风雪严寒。然而,养护工人们却是如此的乐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艰苦的斗争中,书写出无怨无悔的人生。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养护工人就是这样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体现在艰苦创业、勇于牺牲上。

    默默地坚守与奉献

    条件艰苦,如果不拼搏、敬业,必然不能成就任何美好的事业;高寒缺氧,如果不讲奉献,再好的事业都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养护工人像一颗颗铺路石,坚守在千里青藏线上,不分晨昏。拼搏、敬业、奉献,是他们的信条。

    2010年夏,纳赤台段出现持续特大暴雨,洪水袭来,公路多处出现边坡塌方、溜方、泥石流、路面路基垂直塌落等险情,洪水冲毁多处路基。全段投入抢险,300多个装满沙石的编织袋投入水中便马上被冲得不见踪影,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十点,才垒起挡墙,保住了公路。这次抗洪抢险,全段73人连续奋战20多天,全力保障了公路畅通。

    青藏线素有“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之称,养护它的人,虽不是天兵天将,也要有超过天兵天将的毅力和才能。夏季,他们要战洪水、抗坑陷、治服泥石流;冬季,他们要战严寒、斗风霜、治服冰雪灾害。正是有了他们终年巡路、护路,才确保了交通大动脉的畅通,确保了过往车辆的安全,他们是这条天路的守护神。

    工区长的级别是股级,走到工区长的岗位,都是养护工人中的骨干。在青藏线自北向南最后一个工区17工区,工区长米玛多吉在公路上已经干了30多年。30多年,股级,这是一个大学生在机关刚参加工作时的级别,而青藏线上的工区长们却将青春、智慧洒在了公路上。这就是默默坚守,这就是奉献。

    养护工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许多经验。

    朋措工区长带领的工区,连续8次获得局级、段级文明工区和先进工区荣誉,他本人在职工中威信很高。当问到他有什么带队伍的秘诀时,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说,哪有什么秘诀,只是平等待人、关心人,遇事先想一步,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我们的职工淳朴善良,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在工作中,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他所辖养护路段,由于冻土地质原因,路基沉陷严重,养护难度大。他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能够一次性修补成功,省料省时省工,是有名的“治理沉陷专家”。

    朋措的父亲也是养护工人,临终前,要求朋措热爱养护工作,为国家把公路养护好。他说,他答应过父亲,就一定要做到,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决不当逃兵。养护公路是自己的事业,他舍不得丢下,也舍不得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职工。

    朴素的话语,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一个普通养护工人对岗位和事业的热爱。

    多数养护工人工作在道班,家也安在道班,工区就是养护工人的家。养好路、护好路,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条小河隔在11工区驻地和扎仁镇之间,购物、工区的孩子们到镇里上学都要绕着走,不方便。工区发动职工捐款几万元,架起了一座钢架结构的“爱心桥”。工人们并不富裕,为什么还要自己捐款修桥?安多段党支部书记王海伟说,因为养护工人把这里当成了家,在自己家门口修桥,人人都愿意。

    在青藏线上,一家几代人都在道班上工作的情况并不鲜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秋雁平,1985年在雁石坪公路段参加工作,1999年从事路政管理至今。父亲秋达,在路上工作到退休,舍不得离开公路段,在一处废弃的道班房子旧址上盖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祖父叫加木措,是第一代养路工人。一家三代,都是公路段的“老黄牛”。现在,秋雁平的妻子和两个妹妹、妹夫都在雁石坪公路段从事养护工作。

    在青藏线上,养护工人对家园的热爱,还体现在对绿色的热爱上。每得到一点绿色,他们都十分珍视,小心呵护。

    青藏线由南向北,最初能见到青青的树叶。抵达藏北,草原上散落着稀疏的绿色。再往北,不见一片树叶,山顶和云一样白。对于唐古拉山等高海拔工区的工人来说,看一看绿叶,是一种奢望。

    在那曲地区古露镇的一个工区,每家房子前面都有一个6平方米的玻璃房,相当于温棚,里面都有一块青草地。

    在安多、雁石坪、五道梁的许多工区,工人们想方设法在院子及周边都种了草,有的职工家里还养上了花。

    在纳赤台公路段,公路段与附近的电厂协商,引来了水源,又自掏腰包买来树苗和草种,为路旁带来了一片绿茵。上万棵耐旱的胡杨和红柳现在已有一米多高,青青的树叶在风中起舞,断断续续绵延几公里,与周边的沙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

    青藏线上的养护工人就是这样,60年如一日地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勇于拼搏,默默奉献、敢于创新,用生命诠释着“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

    用感恩回报党和人民

    对于养护工人来说,他们是在用一种无疆的大爱,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这一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千里青藏线继续传承。

    他们的帮助,让温暖在身上奔流,让道德之光在心中闪耀;他们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足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7月19日,山上下雪,有30多位游客住进唐古拉山路段109道班救助站。道班提供的住宿有两个房间,十几张床,床单干净,房间整洁,有镜子、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道班食堂送来了开水、酥油茶和食品;床位不够,有的游客被安排到了职工家里休息,这一切,都令游客感动不已。

    在吸氧室旁,陕西关中平原的自驾游客一家三口,妻子和女儿有剧烈的高原反应。工作人员把他们搀扶进吸氧室,倒上热腾腾的开水。吸了几分钟氧气,娘俩的脸色开始变好,妻子哽咽地说:“刚才我胸闷得透不过气,头痛得几乎要炸开,如果不是这里提供了氧气,我可能就挺不过去了。”丈夫握着道班工人粗糙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住地说着“谢谢”。

    在绵延的青藏线上,每天行进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徒步、骑行或者自驾的游客、有长途大巴上的乘客、有磕着长头的朝圣者……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之后,已经筋疲力尽,还有的人高原反应、生病,养护工人们坚持送水送药送食品,免费提供氧气和住宿,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条件虽然简陋,却为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补充体能提供了条件,是他们在路上温暖的家。

    上世纪90年代,道班设立救助站主要是救助车祸、堵车、泥石流等灾情中的司乘人员。而现在,随着进藏的游客越来越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都成为“驴友之家”。

    109道班救助站,在“驴友”间非常有名气,这是安多公路段唐古拉山路段的一个养护保通点,1990年被原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担负着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养护任务。许多人在网上发帖讲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现在已经成为背包客、骑行者、自驾游客进藏途中重要的一站,在旅游攻略图上处于显要位置。

    常年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护工人们自己就已经很苦很累了,加之道班上生活用品甚至是水都不富足。可为什么还要帮助游客呢?109道班工区长巴布说:“养护工人有助人为乐的光荣传统,这一优良传统不能在我们手中丢掉。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得到一句感谢的话,大家都很满足;没有感谢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做好事是我的责任。”

    现在,很多救助站在经费、人员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压力,但工区依然尽力满足游客的需求,热情接待每一个人。也有人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对于非病非遇险的游客,可以适当收费。工区的回答是,在骑行者、背包客里,有很多都是学生和年轻人,经济状况也不好,不忍心提钱的事。救助站是前任养护工人开办的,无论困难多大,也要继续办下去。当年,筑路解放军为了打通青藏线连生命都牺牲了,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与他们相比算不了什么。

    在109道班,珍藏着11本游客留言,翻开它们,一页页满是受到帮助的游客对道班的感激之情:“天下第一道班,天下第一温暖”、“大爱无疆,道班工人高尚”、“感谢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你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寒风无情人有情”……这就是纯朴可爱的养护工人。

    养护工人牢记党的恩情,他们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际行动,养好路、护好路,让党放心,让人民信任。

    五道梁公路段是青藏线上冻土带最多的路段,在这里养路有许多难题,一是风大,四季都刮风,大风一来人在路上都无法站住。二是用水难,附近的水盐碱重,喝了胀肚子、掉牙齿,用水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一周拉一次。三是用料难,修护公路的沙石往返上百公里才能运来。四是要与冻土作斗争,付出的劳动特别多。五是施工期短,每年的黄金施工季节七八月份又是雨季,工人们只能赶在为数不多的晴天施工,经常是早上五点上工地,干到天黑才收工。六是抢险难。

    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养护工人能安心工作吗?

    段党支部书记王通妥说:“我们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人,他们深知党和政府对养护工人十分关心,想方设法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们讲感情,知恩图报,工作热情高,从不怕吃苦。留不住的人,不是不想干,而是生病实在干不动了。”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青藏公路养护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劳动基本是机械化,住是太阳能保暖房,还配上了吸氧终端,吃饭有食堂,组织上还十分关心工人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养护工人子女考上大学已经是平常事了……养护机械化、管理人性化、职工有文化,这是青藏线养护工人最大的变化。他们经常说,我们这一代养护工人,比老一代幸福多了。

    所有这些变化,都凝聚着党和政府对公路养护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养护工人的亲切关怀。
   “党和国家把用巨资建成的天路交给我们,我们就一定要把它养护好。”王通妥说。

    扶危救困、助人为乐,感党恩、跟党走,新时期的养护工人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团结精神。

    养护工人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藏预防腐败:以“三条边”打造“铁三角”
下一篇:西藏筹建藏文古籍修复中心 已完成首批26函古籍数字化

更多>>中华纪实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2日,一位司机和他的车在摩洛哥南部地区瓦尔扎扎特被卷入漩涡。当局表示暴雨猛烈袭...

12月2日,九寨沟县林业局勿角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传出喜讯,该保护区在勿角乡境内设置的野外红外监测相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