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发言:把握艺术与市场的张力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学术 > 正文

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发言:把握艺术与市场的张力
2015-06-18 11:09:00   来源: 杭州日报     点击:     【字体:

    文化贸易古已有之,即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像达芬奇之类的艺术大师们也向宫廷、教堂出卖自己作品,但这并没有降低艺术价值和审美格调,反而是这些作品震撼了世界,成为传世珍宝。6月13日,“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健康发展之路”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在杭召开。与会专家认为,广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走出书斋,去考察、调研市场中的艺术生态,努力了解掌握艺术生产创作、营销消费、传播欣赏全过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的艺术链作出科学评价,真正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引导艺术家创作出史诗般的精品力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

  审美与功利的纠纷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命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和功利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更加突显。

  去利益化的理念和传统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对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竞争,赢取和发展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不利的,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在切实的、重大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的驱动下,才能强大繁荣起来。只考虑审美属性,无视利益原则,或只追求超商品化和超功利化都是不正确的,追求无审美的功利和无功利的审美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应当以发展、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和政策来对待审美和功利的关系问题。

  要功利,也要防止功利至上;要金钱,也要反对金钱拜物教;要利益,也要防止利益最大化。应当引导作家艺术创作出与我们伟大的变革时代相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里程碑式的史诗般的精品力作,努力提高艺术质量,攀登艺术高峰。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是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钱与美、艺与利的关系的最根本、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办法。如果艺术质量提高了,艺术高峰攀升了,审美与功利的矛盾自然会顺其势而得到圆满的解决。

  书画家应有自己的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陈振濂)

  市场经济不是妖魔鬼怪,书画活动与市场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利益要追求,但利益最大化不可取,而其中的界线很难界定。很多书画家一挥而就,无视今天的创作与古代严肃创作的区别,留下了大量不负责任的作品,这种创作是没有质量的,这种堂会式的书画创作也是不应当提倡的。

  书画家应该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负起责任。现在书画市场的泡沫原因在于书画家自己不尊重自己,无视市场的规律。艺术既然要与市场衔接,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市场规律就表现在除了艺术家自己的水平,还有市场所要求的创作严肃性和创作者的心血。这是书画家现在所要直面的问题,逼得书画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书画家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要有历史责任感,还有对市场规律的尊重。随便画画就自认为是大师,没有规则制约,这是会被唾弃的。

  过去书画作品不是为展览,而是文人自娱自乐,抒发自己心境,而现在的作品是要面对公众,则需要接受观众的挑剔和评议。今天的艺术家无法忽视观众的眼光,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市场在艺术不同领域的规律也是不同的。现在的书画是最不需要为大众服务的,门槛不能太低,为各自的群体服务也可以算是为人民服务。

  走进市场的曲艺人也要坚持正确的艺术观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

  曲艺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灵活简便、流传广泛、生命力强是曲艺的生态特征。加上民间职业艺人,全国曲艺从业人员最少有25万余众。在以往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曲艺工作者都练就了一套适应市场的过硬本领。

  曲艺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进入市场就属于特殊消费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意识形态属性。进入市场从事商业性演出的曲艺演员一定要具备吸引观众和征服观众的精湛技艺,更要有令人尊重的高尚品德,要自觉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缺德少才或有才无德都难以在文化市场中长期驻足。而那些视艺术为生命、重荣誉、有尊严、德艺双馨的曲艺家才能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曲艺工作者都要努力追求时代主旋律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致性,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通过市场演出和媒体传播让曲艺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

  从“中国好声音”营运看艺术与市场的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程蔚东)

  “中国好声音”已经举办了三季,可以说是市场在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第一季收视率达到3.8,占当时全国综艺市场的12%的份额,当第二季收视率达到4.6,第三季的收视率有所下降,现在是第四季,要求是突破第二季和第三季。

  中国好声音的播出收视率,超过了全国同时段各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收视率。这么一档好的节目所带来的广告收益是巨大的,为了打造一台好的节目花了很多的成本,但这个成本花下去是值得的。通过打造好的中国好声音,广告收入就源源不断地来。因此,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在这个节目中得到了深层次的体现。

  公平、平等、品质这些概念在收看电视后,成为观众的心理需求。市场欢迎这个节目,它掌握了现在观众的欣赏心理。观众欣赏心理的健康发展,倒逼着艺术在市场中的发展以迎合观众的需要,也是出现好作品的基础。艺术作品须具有思想性、观赏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品有了思想性,也就具有了观赏性。但现在市场上除了要有观赏性的作品,更需要有思想性的作品。

  找到有抱负的艺术家和企业家

  (北京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少峰)

  现在的文化有大众文化和高水平文化,共同点就是雅俗共赏,只是在俗里有雅的因素,而不是雅里有俗的因素。我认为,精英一旦一味迎合大众,品位和精英就会掉下来,过错在于贪财,赚快钱,这些都是短期行为。

  企业和艺术家可以很好地合作。但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企业家其实是商人,而不是企业家,商人只要有钱赚就可,企业家与商人不一样,把事情做了,把钱也赚了,更重要的是他有抱负,文化市场是把事情做好再赚钱,算是企业家,而现在是商人太多,企业家太少,贪财的艺术家太多,不贪财的艺术家太少,文艺和市场都缺乏有理想和抱负的人。

  能不能找到有抱负的艺术家和企业家,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有抱负的企业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来谋求发展机遇。有实力有抱负的企业家还要有耐心,更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张力就解决了,雅俗共赏就解决了。

  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祁述裕)

  探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理顺文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如果这一关系理不清,那么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也很难说清楚。

  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更能提质增效。市场机制有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如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就得益于市场化的改革,如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改为电影制片厂自行发行拷贝、自行定价,并分享拷贝发行的收入;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影视片制作,成立影视制作公司;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电影院的建设等,实现电影高度市场化。

  重视解决文化市场失灵问题。文化市场进行改革,出现了文化的低俗化,在2009年就提出反三俗。经过市场竞争,政府调控,娱乐市场已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从“中国好声音”看,健康的娱乐节目也在创造公平竞争的机制。

  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如现在的互联网文化,互联网自身的产品和类别如果没有市场机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丰富。市场机制也有局限性,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市场不能解决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所以只能通过公共文化政策来消除城乡差别。市场也不能解决小众文化的传承问题,包括传统戏剧艺术,所以政府要给予扶持。还需要政府调节,文化体制的监管除了行业管理,还需要政府监管,共同驱动文化市场的繁荣。

  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市场选择的方式体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

  对于艺术和市场,有三个问题:

  一个是意识形态与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在正常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美学需求和国家利益的意识是具有同质性的。我不赞成意识形态与市场对立起来,两者之间完全有一个很好的切割点。

  第二个是市场转型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缺乏大师,有人归罪于市场化,认为市场化不能出精品。事实上,历史上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也是在市场环境下出了优秀的作品。相反,我们现在戏剧领域没有精品就是因为急功近利。经济转型不是艺术缺乏活力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们市场经济不健全。

  第三个是精神取向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我不赞成艺术家将这种精神追求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一个好的社会必然会给那些有精神内涵的作品带来经济价值和回报。从长远看,从历史看,市场本身基本上是健康和积极的,因为它就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积淀,就是代表千百年来人民趣味的选择,也就是这些作品具有人民性,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市场选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社会推动艺术市场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

  中国的艺术市场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五四运动后报业的发展和现在上海发达的文化市场,电影业、娱乐业的发展,这些都可以看出现代化的进程进入到产业化的运作和阶段。

  第一、艺术是需要市场的,市场为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渠道。因为市场,使得艺术家成为一种职业。至此,艺术就不是艺术家自我娱乐,自我把玩的东西。因为市场的存在,使得这些艺术品成为传播的艺术品,通过市场的包装、宣传、销售,最后实现艺术品的品牌效应和精品价值。

  第二、市场化也意味着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艺术品流通的进程。这种艺术价值通过艺术价格来体现,也意味着要有精品的艺术作品来赢得市场。出现赝品这种情况是因为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评价体系不健全。艺术家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要坚守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艺术不是专门为了市场,否则艺术家就会成为市场的奴隶。

  第三、艺术市场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渠道。如果不通过市场,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走不出去的。价值的传播通过市场细致的操作可以传播的更好。民间文化是最容易传播出去的,通过民间文化交流;其次是雅俗共赏的一些文化,最后才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不通过雅俗共赏的一些作品传播也是走不出去的。

  文艺评论应直面当下自由独立的思考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

  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涉及人的关系,所谓的人是指艺术精英和企业精英的关系,从文艺创作和评论的关系,文艺评论的意义所在须从文艺大众、文艺创作、文艺工作者三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对文艺大众来说,文艺评论最主要是鉴赏和追求真善美,剖析和阐述作品的本质,打动受众,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那么文艺评论工作者就会以更广的视野,更为独特的视角、更为理性的思考来分析作品,用他们专业的眼光来鉴赏作品,与观众一起来尝试的享受作品,陶冶人生,启迪思考。好的作品也需要通过文艺评论来客观理性的为大众树立审美情趣,提高公众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从文艺创作来看,文艺评论重要的作用就是传播正能量,宣传核心价值观。另外,文艺评估也是肩负着引领文艺事业的方向。从文艺评论工作者自身来看,文艺评估仍然匮乏,须要求文艺评论工作者重视修炼内功,大力提升自我境界,提高人文品质、理论品质,高雅品质。不要过于入世过于世俗,不要一味迎合,避免使文艺评论失范失真的现象,直面当下,应当自由独立地思考。

  理论性的纯正文艺批评的确稀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周星)

  一段时间以来,批评是否还有市场,批评家是不是有市场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而探讨实际上牵扯到对于批评意义所在。文艺批评的增多还是缺乏,人们认知也不一。实际上,是因为场域发生变化而性质也发生变化导致判断的不一。传统的批评家的感召力似乎缺少,是因为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现论性的批评或者被忽略,而理论性的纯正文艺批评的确也稀疏。

  当下,文艺批评除了文艺性和思想性,还要注意:祛魅时代改变批评高尚地位,话语系统产生变化的现实,批评对于创作影响式微,以及批评者的影响力息息相关等。变化的角度思考分析必不可少,才能让文艺批评形成有效的现实作用。同时还要意识到批评自身沉陷一些矛盾之中,包括:多元认知现实与保守容纳之间的矛盾; 祛魅环境与一成不变的观念对峙。尖锐针对性的受众需要,与单一维护传统要求的矛盾,都极大影响着我们以为的文艺批评。

  纷纭的文艺创作领域一定是百花齐放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梅墨生)

  市场经济对文化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影响是在功利主义的生产(创作)和营运(宣传)过程中,会降低文艺作品的品格,因取媚于大众文化而放弃价值操守。

  关于文艺创作的精神文化价值追求,当然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阶层、身份、职业、修养不同,对于文艺作品有不同的好恶与需求,而不同的文艺创作家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创作主题或体裁,至于渗透其中的精神含量与价值倾向更是千差万别,纷纭的文艺创作领域一定是百花齐放。只要是花,就是可以欣赏的,甚至草也是可以欣赏的。但是,是带毒的花或草,可不可以欣赏,原则上当然不可以欣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一个国家或一个体制也有其标准,人类很少能够找到一个共识的标准。没有不受人群制约的文艺作品,美学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作品。

  艺术与市场需要融合叠加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论家不能进入到所谓的随意给钱就评论的境地,没有人格和品位和操守,没有眼光。在我看来,张力有两个方面,有相互区别相互冲突的。

  作为评论家,我们是否了解当下的艺术?当下中国的拍卖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远远背离,这要求我们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对当下艺术的思考,对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的思考。我们对于文艺市场是否了解?我们是否了解创意的过程,创意核心如何进入内容产业?当前,文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数据,智慧云,移动终端,从下往上看,文艺需求是什么,文艺消费在哪里。

  新媒体要勇担艺术批评的责任

  (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辑谢慕)

  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自媒体,是目前的媒体格局。通过社交来完成的新媒体,仍是新媒体,直到微信的产生,才产生了自媒体。一部分草根、一部分微信账号,关注公众账户,弥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缺陷,拥有很多的关注量,形成了有价值的媒体。

  当今艺术批评面临的三大变化:越来越复杂的批评环境,艺术创作的媒介发生巨大变化,批评的对象海量的展览和作品大量涌现。新媒体要勇担艺术批评的责任:树立具有正能量的新媒体艺术批评的价值观;不断推出适合新时代艺术批评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建立艺术批评的品牌栏目,走差异化的道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湘潭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闭幕
下一篇:连云港召开第二十六届全市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