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大陆 > 华南 > 福建 > 正文

厦门两案例成为两岸救助典范
2014-12-31 17:25:00   来源: 中华时报     点击:     【字体:

       【记者吴岗智/厦门报道】近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在台湾花莲慈济志业园区参访,了解台湾志工发展情况。陈德铭表示,慈济是展现两岸一家亲的地方,两岸关系发展也需要慈济志工具有的诚心、耐心和信心。
       据悉,厦门慈济救助案例已成为了两岸救助的成功典范。而在慈济救助厦门病患者的众多案例中,以杨晓东和陈团治这两个案例最为成功,感动了海峡两岸众多热心人士,如今这两位主人公的康复状态都很顺利。
        杨晓东:两岸民间慈善机构联合赴台救助第一人
        家住厦门翔安区内厝镇霞美村的杨晓东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椎炎,因为经常遭到同学的嘲笑,还是孩童的他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从12岁那一年开始就闭门不出,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杨晓东的遭遇引起了厦门慈济志工的关注,他们将情况汇报给了厦门慈善总会并引起了重视,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建也十分关心。
        为帮助杨晓东彻底走出阴影,厦门市慈善总会联合台湾慈济基金会,共同展开救助计划。去年5月23日,31岁的杨晓东在台湾慈济基金会志工的帮助下,坐着轮椅进入厦门航空港国际出发厅,他与母亲朱金钗要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接受治疗。为了让杨晓东能重新站起来,厦门市慈善总会还与相关部门协调,提前为杨晓东母子办理了赴台通行证。
       “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医生在给杨晓东检查时发现,杨晓东的身体弯曲超过惊人的200度,头脚接近重合,连拍片都很难,可以说是世界上身体弯曲程度最高的人。”来自台湾的慈济志工陈州明介绍说。
        从去年3月开始,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医疗团队就开始为杨晓东制定了医疗计划。医院整合了骨科、麻醉科、复健科与志工团队等资源,从各项检查、术前准备、手术治疗与术后复健等环节做起,组成了一支专业团队,希望抚平这条海峡彼岸而来的“生命曲线”。在手术过程中,慈济医院名誉院长陈英和甚至把自己想象成病人,亲自上手术台体验,精心调整手术台的位置和高度,为杨晓东准备了满足手术条件的专属手术台。
在经历5次手术后,奇迹发生了,杨晓东终于挺起胸膛重新站起来了,成为了两岸民间慈善机构联合赴台救助第一人,也是两岸慈善机构联手帮扶弱势群体的典型案例。
        经过5个多月时间的治疗,去年10月30日杨晓东终于顺利返回厦门。如今,杨晓东已经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完成抬头挺胸等过去做不到的动作。而他也慢慢地摘下了帽子、墨镜等,一改过去回避人群的自闭习惯,尝试着走出户外,参加慈济医院的环保义工等活动。
        陈团治:台湾慈济救助的世界极端罕见病例
        在杨晓东的手术成功之后,厦门同安区26岁女孩陈团治终于也看到了希望之光。陈团治一出生时双脚就呈现L型,患上了“先天性双膝反曲”,加上踝关节还有严重的马蹄足变形问题,仅能以双膝勉强行走。据介绍,这种“先天性双膝反曲”在全世界不到二十例,属于极端罕见的病例。在慈济志工的协助下,陈团治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检查。为了确保陈团治的手术能够顺利进行,花莲慈济医院经过了反复不断的研究讨论、模拟试验。
        花莲慈济谨慎地制定一连串缜密医疗计划。手术前一天,特别召开个案的医疗会议。由陈英和名誉院长、高瑞和院长以及三位副院长,联合召集骨科部、麻醉部、小儿、护理、复健、社服、人文、公传等部科室,透过各项影像报告进行讨论,确定陈团治手术治疗与后续医疗计划的各项细节。
        今年3月12日上午10:10,在象征十全十美的祝福下,陈团治在妈妈苏选、志工及花莲慈院同仁的陪伴下,安心地来到手术室等候室准备接受手术。
        从3月就陪着陈团治来到台湾花莲慈院接受治疗的妈妈苏选,已经于10月中旬返回厦门。没有了妈妈的陪伴,陈团治并不孤单。陈团治称,自己一个人住在医院也不会害怕,她虽然很想念厦门的家人,但是有花莲慈院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有满满的爱,超幸福”!
       “出于尽可能让陈团治全面恢复正常人行走状态的考虑,花莲慈济医院还在积极帮助她,不过,她很快也可以回来厦门了。”陈州明告诉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厦门 典范 两岸

上一篇:厦门市丽行公益慈善会正式成立
下一篇:中华时报“百人计划”走进闽师大

更多>>中华纪实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2日,一位司机和他的车在摩洛哥南部地区瓦尔扎扎特被卷入漩涡。当局表示暴雨猛烈袭...

12月2日,九寨沟县林业局勿角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传出喜讯,该保护区在勿角乡境内设置的野外红外监测相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