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大陆 > 华东 > 上海 > 正文

唱响中国的美好声音 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年
2018-12-05 19:26:09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点击:     【字体:

 “一本初心,保持原有民族特色;多方致力,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斯人能领导,诸生精进,缘于上音宗风;百族共骈阗,八音乐成,是为大美中华。”12月4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沪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如是感慨。当天,“唱响中国的美好声音:纪念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暨王品素先生诞辰95周年图片展”在上海音乐学院展出,此次系列活动还包括举办纪念音乐会和研讨会,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廖昌永、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石林、郑倜等名家登台演唱并参与研讨。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事业的重镇,早在1950年代初贺绿汀担任院长时就已特聘著名民族民间艺人如丁喜才等参与声乐系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一起携手培养出包括鞠秀芳等优秀学生,《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经改编后传唱成为不朽的舞台经典。贺绿汀老院长在1963年《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指出:“声乐艺术要得到正确发展要过五关, 即发声关、技术关、语言关、民族音乐语言与民族风格关、思想感情关。”对中国民族声乐提出了殷殷期望。

  1953年,王品素教授到声乐系任教并开始探索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开全国之先河,她先后培养了22个民族数十位歌唱家,其中就包括观众十分熟悉的才旦卓玛、何纪光、宗庸卓玛等。王品素教授矢志不渝地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中,她曾说:“民族演唱风格的形成,是和该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民族性格、语言规律、音乐特点分不开的,风格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有它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

  “忘不了他为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奋斗的一生,忘不了他对我的辛勤培育之恩和谆谆地教导,使我能够长期扎根祖国边疆,为西藏人民和全国观众歌唱。”当天的纪念活动上,作为王品素教授的第一代藏族学生,顿珠次仁动情回忆恩师,“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他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为发展民族声乐事业,他先做学生,后做先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少数民族歌曲,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闯出一条民族声乐体系的事业。”

  才旦卓玛说:“很多老师也知道我汉语不会说,上课也非常困难,那时候没有钢琴,音阶也找不到,练不了声,当时老师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去研究教学方法。老师让我教他藏语,比如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等等这些,声乐跟语言的关系非常非常紧密。老师想办法记了这些以后,一段段为我讲歌,慢慢的我的声音就顺了。老师说,只要你的风格不影响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可以学,陕北民歌、其他各民族的民歌,还教我听外国的花腔女高音,山歌里面都有这个花腔。老师不仅教我声乐艺术,还教我做人。他说,唱歌为了什么,这是音乐里不可缺少的灵魂。你要好好学,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西藏人民服务,没有这个意识是不行的。”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自创建专业以来,在六十年的教学中,始终强调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以“字”为核心,字、声、情、表相结合的发声方法和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吸收西欧传统声乐先进理念和具体演唱方法,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符合现代概念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从建专业之初“少数民族班”的建立和有机地延续,强调对少数民族学员的培养,既要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要保持原有的演唱风格,做到在共性中寻找并体现、遵从个性,坚持以本民族对声音及相关文化内涵的审美,以本民族民歌和创作歌曲为教材,充分体现和展示本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色。教学中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坚持通过艺术实践,学用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探讨钻研教学,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每两周一次的学生“学习演唱会”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提高。特别在近几年民族声乐专业在继承教与学的传统后,加大实践的力度和难度,学校排演整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再别康桥》《贺绿汀》等,进行对社会公演和全国巡演,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取得了很大的教学实践意义和很高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参与歌剧的排练演出和各类社会实践,从教学理论到实践不断学习总结,逐步形成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和领先的教学理念,并取得了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在全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虽是美声专业,但一直致力于演唱中国歌曲,她在留学欧洲期间就曾演唱云南民歌。她曾说:“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又接受了外来bel canto的经验,力求在新的艺术高度上,使我们的演唱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的多元风格特性,,又善于把握带有普遍共性的科学发声原理”,同时要做到“高音不刺耳,中音不显噪,低音不显浊,善过渡、如贯珠”。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团队在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教授领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喜人成果,为上海音乐学院“双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林在勇说:“如果声乐艺术不能和真正的民族语言相结合,与具体的方言相结合是没有出路的。不与语言相结合的演唱,是不能够展示声乐的极限、可能性和艺术的魅力的。歌唱是音乐和语言完美的艺术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搭配。”在他看来,中国要唱好中国美好的声音,就得有中国的审美,不符合我们审美和文化的东西,是唱不响的。如果中国民族声乐的探索能够坚持这样的方向,能够真正回到中国审美文化当中的演唱艺术的探索,我们的民族声乐会走得更远。

  此次系列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上海音乐学院统战部、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联合会承办。(光明融媒记者颜维琦)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声音 民族 声乐

上一篇:一根管子贯通丝路 全球音乐学者演奏专家聚焦丝路音乐文化
下一篇:上海:文化之水,活力涌流

更多>>中华纪实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22日,一位司机和他的车在摩洛哥南部地区瓦尔扎扎特被卷入漩涡。当局表示暴雨猛烈袭...

12月2日,九寨沟县林业局勿角自然保护区办公室传出喜讯,该保护区在勿角乡境内设置的野外红外监测相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