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茅奖黑马啥来头?贾平凹严歌苓落选10强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学术 > 正文

今年茅奖黑马啥来头?贾平凹严歌苓落选10强
2015-08-13 14:17:55   来源: 成都商报 [微博]     点击:     【字体:

    万众瞩目之下,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终于公布了10部提名的作品。

    8月12日晚近7点,中国作协的官方网站中国作家网发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过认真阅读讨论,于2015年8月12日进行第五轮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并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现将提名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期为8月15日。其间,如发现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情况,请向评奖办公室反映。”


   来看看评委会正式公布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的10部作品。其中,有德高望重的81岁著名老作家王蒙先生,他去年的新作是《这边风景》,还有呼声很高的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黄雀记》、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另外,本届茅奖热门人选金宇澄也进入了前十强。金宇澄参评作品《繁花》2012年在《收获》杂志甫一连载,即引起文坛轰动,被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严歌苓、王家卫都公开表示对这部作品的欣赏。

此外,获得首届路遥文学奖的作家阎真的作品《活着之上》也入选前十强。还有几匹大家并不活跃在大众眼前,而突然而至的黑马:范稳《吾血吾土》、李佩甫的《生命册》、林白的《北去来辞》、红柯的《喀拉布风暴》。

这届茅盾文学奖参评数量惊人,总共有252篇长篇小说参与竞争,记者发现,无缘前十强的还有很多重磅级的作家,比如贾平凹的《古炉》《老生》,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妈阁是座城》,刘心武的《飘窗》、王安忆的《天香》都未进入前十强。



    根据该奖规定,评委先从252部作品里面选出10部作为提名作品,最终获奖的作品则不超过5部。那么,谁将问鼎本届茅盾文学奖?先不着急,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10部提名作品:

1、李佩甫:《生命册》


   李佩甫是这次很多没有猜中的人选,他是当代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等等灵魂》等,中篇小说《黑蜻蜓》《村魂》《田园》等。

《生命册》被称为一个土地背负者的心灵史诗,《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而横亘在所有叙事之下的,则是古老乡村沿袭而来的民间故事和传奇。在这里,民间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已经植入“背着土地行走”的“城里人”的灵魂记忆中,为“城里人”在新的价值观面前的迷茫和困顿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和滋养。

借助这次写作,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2、格非:《江南三部曲》



   60后内心的宏大时代。谈到江南的文学和江南的当代作家,很多人会想起苏童,想起他的香椿树街。与苏童笔下的南方气质完全不同,江苏作家格非的笔下有一幅荡气回肠的景观,他的《江南三部曲》由《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用三个故事串联起了近百年时代变迁中格局随之变迁的中国。

第一卷《人面桃花》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开头就说“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不禁让人想起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开篇有迷雾般的神秘感,整本读完后就如梦幻一样;《山河入梦》的时间设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春尽江南》则把故事时间延至当下。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在读者以为时间将作为故事的线索时,作者却巧妙地打破了这种想象。

如果提到现今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三人,格非似乎居于最后,60后的格非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一位低调冷静的学者,所以,他的作品也像是一位理智旁观者的述说记录,把所有的命题打开了空间,不去作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而是留下了一个含糊的臆想空间,就像一碗老汤,不温不火,一口饮完,慢慢回味,让人过口不忘。

3、林白:《北去来辞》



   《北去来辞》是著名女作家林白历时三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已在《十月》今年第5、6两期连载,现由我社出书。此选题已列为北京市和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并由中国作协申报,增补为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项目,应为国家级重点。

小说以女主人公柳海红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两代、不同知识层次的女性由南方到北京打拼的坎坷经历与精神升华,并围绕她们,讲述了她们的亲人、恋人及家族诸多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大潮冲击下各色人等的浮沉悲欢。小说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林白,本名林白薇,生于广西北流县。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在广西图书馆、广西电影制片厂、中国文化报等单位工作。1996年至2004年为自由撰稿人,现为武汉市专业作家。居北京和武汉两地。 19岁开始写诗,后以小说创作为主。1994年发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引起极大反响。

4、金宇澄:《繁花》



   炉火纯青的方言写作。既然已经说到颜歌的方言写作,不得不提和《我们家》在同一年发表于《收获》杂志的《繁花》。生于上海的金宇澄用本地方言写出的长篇《繁花》,横空出世后,当代文坛都为之一震。记得2012年发表后的那段时间,全国专门负责跑图书口的记者们都在争相翻阅。

方言与生活、与故乡有着一层秘密关系,作家用方言写作,是一种怀念和守望,也打开了全新的思路。金宇澄说:“方言的好处,是提醒我们最初是怎么讲话的,语言是怎么开始的。”

引用一段《繁花》的开场:“这天下午,沪生经过静安寺菜场,听见有人招呼,沪生一看,是陶陶,前女朋友梅瑞的邻居。沪生说,陶陶卖大闸蟹了。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沪生说,我有事体。陶陶说,进来嘛,进来看风景。沪生勉强走进摊位。陶陶的老婆芳妹,低鬟一笑说,沪生坐,我出去一趟。两个人坐进躺椅,看芳妹的背影,婷婷离开。沪生说,身材越来越好了。陶陶不响。”

就这样突然被上海人的腔调带入弄堂里,又重走了一遍淮海路、南京路、苏州河沿岸和上海的老马路。

《繁花》的故事有两条主线,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在沪生、阿宝、小毛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男人身上展开,各有酸甜苦辣,一如书中沪生所说:“讲得有荤有素,其实是悲”。《繁花》的结尾,是生命的凋落。

5、王蒙《这边风景》



   今年81岁的王蒙一直笔耕不辍。《这边风景》是201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该小说独具匠心,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6、苏童《黄雀记》



   虽然60后作家苏童一直没得过茅盾文学奖,但是依然是名声在外了。因为他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苏童说: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7、红柯:《喀拉布风暴》



   红柯可谓是这次茅盾文学奖的黑马,甚至很多人问,他谁是,红柯原名杨宏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奖等多项大奖。

喀拉布风暴是大西北的沙漠瀚海中,肆虐着黑色的沙尘暴,这本书围绕这个展开。

8、徐则臣:《耶路撒冷》

  70后的离乡和返还。“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向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1978年出生的徐则臣也是江苏人,他笔下的《耶路撒冷》相比之前的作品,更具有世界意识。故事和耶路撒冷本身并没有关系,它是一种象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耶路撒冷,是宁静的、最初的纯洁之地。整部小说其实是一本倒叙之书,讲述5个小伙伴的故事。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每个人都背负了罪孽和歉疚,他们想离开故乡去圆梦,却不想日夜魂牵梦萦,还是苦苦牵挂着家乡的这片故土。

故事的最后,“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这句漫不经心的话,最具寓意。

徐则臣很有野心,他想建构一个更广大壮阔的世界,当然不是单纯去写外面的世界,而是走出局限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地方,朝着远方的姿态,写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到世界去,也许是出走,也许是对故乡的重返。

9、范稳《吾血吾土》



   范稳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以中长篇小说、长篇文化散文为主,已经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15部,历时10年创作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吾血吾土》写作的情况是,范稳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查阅史籍,深入滇西地区,采访抗战老兵,并远赴台湾等地采风,最终完成了这部反映西南联大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御敌救亡,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诗。

10、阎真《活着之上》



   去年,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教授阎真凭借《活着之上》获得了路遥文学奖,路遥文学奖在去年一年遭受各种质疑,所以《活着之上》也多次引发了大众的关注。

2001年,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出版,时至今日,已经印刷了67版。近日,他推出第四部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活着之上》中有不少直击学术腐败与社会潜规则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大都来自阎真身边的真实事例。“知识分子,除了活着,还应当有‘活着之上’的部分,还是应当坚守某种信念和使命。”阎真说。(文/陈谋,成都商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贾平凹 来头 黑马

上一篇:台大夺冠第十四届海峡辩论赛,两岸青年交流融合更进一步
下一篇:文艺青年卡瓦之死 “只有一条湟鱼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