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物件收藏“痴人”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民俗 > 正文

民俗物件收藏“痴人”
2015-06-30 11:06:37   来源: 宿迁新闻网      点击:     【字体:

原标题:宿迁庄如芝被誉为民俗物件收藏“痴人”最大愿望就是开办民俗博物馆

 
 

中国江苏网6月30日讯(记者徐其崇)印刷机、发条钟、木三叉、坛坛罐罐……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5如今已经很不常见了。但是,这些渐行渐远的东西,对湖滨新区皂河镇文化站站长庄如芝而言,却都是他悉心珍藏的宝物。昨天,记者来到皂河镇,采访了这位被称之为民俗物件收藏“痴人”的庄如芝。

收藏到前苏联制造的老机器 

“总电源开关开了以后,先预热,然后开低压开关预热,预热过以后再开高压开关,它是这样开的。”陈放在皂河镇影剧院一间仓库里的一组硕大的机器,是庄如芝最心爱的宝物之一,这台当年乡镇广播放大站必备的主机收藏于1995年。庄如芝对记者说,别看这台机器老旧庞大,但是运转起来一点都不迟钝。至今为止,上面还印有毛泽东题写“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服务”的字样。据介绍,这是前苏联生产的,现在看来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我对它非常珍爱,每一年我总要到这个仓库来看几遍,这样的设备耐用,几乎正常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会出现故障。”在这间仓库里,除了这样的“大宝贝”,庄如芝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流行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物件。发条钟、舌簧喇叭,虽然这些曾经风行一时的年代物品如今已经不常见了,但是从这些精细做工的物品身上,仿佛还能够感受到往年的斑驳气息。

庄如芝说,他收藏老物件的习惯已经保持20多年了。1965年出生在黄墩村的他,从小跟随父母在皂河长大。也许是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庄如芝一直都与黄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他除了收藏上述文化物件的爱好之外,这些年来还淘到了不少农耕用具。

 

走到哪儿都留意老物件 

“一个人掌着把,前面有牛或两个人拉着,左右摇晃起来,种子就播种下去了,种量大小可以调节,提高了种子就播厚一点,往下种子就播稀一点。”庄如芝收藏这件农耕器具叫做“耩子”,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最流行的农耕用具之一。庄如芝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从小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长大,所以对各种农耕用具都倍感亲切。这件老物件,是他有一次在亲戚家中吃饭的时候,无意间听说的,随后通过亲戚朋友说情,才成功收集到。

“我是种地出身,一家人都种过地的,我总觉得这样东西不能失传,这种记忆不能忘却,就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在收集这样的东西。”庄如芝介绍说。

一面印有猫头鹰图案的石鼓,就是村民们在疏浚河道时,用挖掘机挖掘出来的。通过考古专家研究,像这种模样完好、做工精良的古代文物,其实并不常见。庄如芝说,越是老物件,越是难以收藏到,在每次收集老物件时,他的经历都是一波三折。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心仪的物件接回家中,有时要在多次登门造访之后,才能够如心所愿。

自掏腰包筹建民俗博物馆 

庄如芝告诉记者,目前,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他只能将淘来的百余件“宝贝”分开来收藏,零零散散地存放在了五六个地方。

从第一件收藏品半导体收音机,到最近收藏到的铅字钉印刷机,20多年的收藏经历,庄如芝几乎把所有的工资和存款都用在了购买藏品上面。为了将自己的藏品展示给村民,早日实现建立民俗博物馆的心愿,他个人出资购买了皂河镇闫南村废弃的村部,要在这里建起民俗博物馆。到目前为止,筹建民俗博物馆已经投入了20多万元了。他说,为了收藏民俗老物件,自己已经负债累累。但是面对家人的反对,他还是信心满怀,不论有多大困难,都会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

庄如芝说:“我下一步会把民俗博物馆建设、装修好,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布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请专家给我们指导指导,怎么样布展比较好、比较合理,最后再对我们皂河老百姓开放,让广大百姓免费进行参观游览。”




相关热词搜索:物件 民俗

上一篇:传承文化 体验民俗 怀柔区端午假日旅游市场繁荣
下一篇:台湾土地婆丰厚嫁妆“免签”来厦 破镜重圆嫁入土地公庙